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来源于:安博电竞下载 日期:2025-03-24 01:01:38 浏览:15次

  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检查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不是达到,项目预期规划是不是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是否实现,检查项目规划、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建设工程决策管理上的水准提出建议,同时为后评价项目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进而达到提高建设工程效益的目的。

  工程项目后评价包括:①立项决策评价;②勘察、设计、施工和采购评价;③生产运行评价;④建设效益评价;⑤影响评价(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环境等的影响)。

  项目后评价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建设工程活动规范化,避免拟建项目从决策到实施完成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出现类似缺陷,改善项目管理绩效和提高建设工程效益等发挥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项目后评价的最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上的水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银行、主管部门、企业等许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密切合作,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其涉及项目选址规划、评价论证、审核、项目的准备、组织实施、验收投产和生产运行与管理等环节。通过项目后评价,对已建成项目的真实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以指导正在实施的项目,以及未来建设项目的管理活动,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②提高项目决策水平。项目前期评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但项目前期评价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因素、技术因素和客观与社会外因的交叉影响,特别是受市场因素和消费的人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影响,建设项目所做的预测分析是否准确,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由此而来的风险性到底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后评价来检验。建立完善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体系,一方面能够增强前期评价人员的责任感,促使评价人员努力做好前期评价工作,提高项目预测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能通过项目后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升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③为国家建设工程计划与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通过项目后评价不难发现宏观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不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建设速度和规模快速的提升。但经济结构性调整任务依然繁重,投资盲目扩张,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时有发生,使得一些如钢铁、建材、房地产的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一些行业长线更长,短线更短,使国家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规划利用。因此,国家需要及时地修正某些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修订某些已经过时的评价指标与参数。根据后评价反馈信息,可以合理确定建设工程规模和建设工程流向,协调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此外,国家也可以充分地运用后评价的信息,结合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建立必要的法令、法规及制度,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④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作出调整信贷政策提供相关依据。中国银行部门除自身作为建设工程主体外,还是国家建设工程资金的供应部门和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部门,担负着回收国家建设工程资金的职责。中国建设项目的资产金额来源虽然出现多元化,各种投资主体一同承担出资任务,但是投资资金的绝大部分来自国家四大银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优秀项目都能按时偿还本息,但也存在低水平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建设项目,花费了国家大量的资金,无力还本付息,使国家银行每年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损失。因此,开展项目后评价,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贷款项目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为银行调整信贷政策提供相关依据,并确保建设工程资金的按期收回。

  ⑤对项目实施与建设工程决策起监督作用。后评价既是一个向实践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对建设工程活动的监督过程。项目后评价的监督功能与项目前期评价、项目实施监督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建设工程活动的监督机制。项目后评价有助于增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压力和责任感,促使决策者、执行者在主观上认真努力地做好工作,避免决策失误和追究责任。

  ⑥保证项目实现预定目标。项目后评价可以分析和研究项目投产初期和达产时期的真实的情况,比较真实的情况与预测状况的偏离程度,探索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对于因决策失误或环境改变致使生产、技术或经济等方面处于严重困境的项目,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为其找到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并为主管部门重新制定或优选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后评价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其在评价原理、实现目标、发挥作用和实施步骤上都有别于项目前期评价、过程评价。

  公正性标志着项目后评价及评价者的信誉,避免在察觉缺陷、分析原因和做出结论时避重就轻,做出不客观的评价。独立性标志着,项目后评价应从项目建设者和项目业主以外的第三者的方面出发,独立地进行,特别要避免项目决策者和管理者自我评价情况的发生。项目后评价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应贯穿项目选定、计划编制、任务委托、评价队伍组成到评价报告编撰等全过程。

  可信性取决于评价者的独立性和经验,取决于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另外,可信性应同时反映出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就要求评价者具有广博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实用性是为了使项目后评价结果对决策能产生作用,后评价报告一定具有可操作性,即具有实用性。其还表现在后评价报告针对性强,能紧密结合项目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入木三分地分析评价,其评价结果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实用性的另一要求是报告的时效性,报告形成要及时有效,应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报告所提的建议应讲究实用和实效,并具有具体的措施和要求。

  对比性就是把项目建设实施的结果与规划的目标相比较,与同期、同类项目实际结果相比较,与国内外的同行业领先水平相比较。这样,才能找出差距,判断决策实施是不是正确,衡量项目成败得失的程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偏差。从而分析原因,得出经验和教训。项目后评价又是一项探索性与创新性的工作。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只有不断地研究,不停地实践,才能使项目后评价工作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项目后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反馈性。项目后评价的结果需要反馈到决策部门和企业,作为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建设工程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这是项目后评价的最终目标。因此,项目后评价结论的扩散和反馈机制、手段和方法是项目后评价成败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项目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出项目后评价的反馈信息。项目后评价的结果要发挥作用,必须公开透明度,只有透明度越大,其结果才能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监督,才能对国家的预算内资金和公众储蓄资金的建设工程决策活动及其效果实施更有效的社会监督。从后评价成果的扩散和反馈的效果来看,后评价成果及其扩散的透明度也越大越好,使更多的人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

  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应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进行,应使各建设工程主体的内在利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其具体原则是:①一定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设工程方针,以及有关法规;②必须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指导下进行;③一定要注意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相结合,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④一定要遵守费用和效益的具有可比性的原则;⑤项目的企业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一定要采用规定的行业和国家的参数;⑥一定要保证项目后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版权所有©2015 安博电竞下载 沪ICP备13035928号-3